1949年4月22日上午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在浦口集结时,突然接到了渡江战役总前委发来的指令电文:
“据消息透露,蒋介石已放弃南京,向南撤退。请你军立即侦察敌情,准备迅速占领南京。”
当时,35军军部由政委何克希主持,军长吴化文并未在前线,后来何克希才派人通知吴化文,吴化文于是下达了进军的命令。正因如此,35军承担起了这一重大的任务——解放南京。
值得注意的是,原本负责解放南京的任务是由陈赓指挥的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承担,但当时该兵团正在追击敌军,距离南京较远,因此该任务临时交给了距离南京更近的35军。事实上,35军本来并没有渡江作战的预定任务,它的职责是在江岸一带牵制敌军,阻止其增援,因此35军成为最接近南京的部队,最终执行了解放南京的历史使命。
展开剩余78%为了讨论如何进军南京,何克希主持了35军军部在浦口火车站举行的一次紧急军事会议。根据战役的整体计划,35军决定采取分步行动,先由先头部队占领南京外围的高地,随后与其他部队会合,共同围歼南京守军。
具体而言,行动方案如下:
1. 103师在渡江后首先占领了江边的狮子山,并控制了附近的炮台。随后,他们继续占领水佐岗、清凉山和五台山的制高点,为保护外国使馆区,确保西康路、中山路、汉中路以西地区的安全。
2. 104师从南京左侧绕行,先占领了幕府山、红山,直插紫金山,并迅速占领了紫金山的天文台、高地446和中山陵,控制南京东城区。
3. 105师则从南京右侧穿越市区,抢占了新街口至中山门一线,确保了市中心和光华门外飞机场的控制。
然而,未曾预料的是,渡江行动还未开始,江边就发生了些许不愉快。由于35军并未预见到渡江作战任务的到来,因此在准备船只方面显得有些措手不及。其他部队忙着搜集船只,而35军当时的准备工作相对较少。直到任务变更,35军才开始紧急搜船。然而,长江周边能找到的船只基本上已经被其他部队或敌军摧毁,导致35军要运送数万人的部队过江成了难题。
1949年4月22日,35军的103师、104师以及预备师的数万士兵集结在江北浦口码头,准备渡江。然而,由于讨论谁应当先渡江的问题,104师与103师之间产生了些许摩擦。争执最终发展到了军指挥部。
按理说,103师率先抵达了浦口码头,实际上,103师两天前就已经攻克了江浦,并沿江向浦口前进,最终在4月22日凌晨占领了浦口码头。尽管35军并未接到渡江作战的命令,但103师还是紧急搜集了船只。
然而,尽管他们已经尽力而为,依然晚了一步。103师参谋长林毅的指示下,时任侦察科长的沈鸿毅迅速派遣侦察连前往浦口寻找渡江的船只。但他们赶到时,却发现国民党军28军已在撤退,并焚毁了所有的船只。眼见船只被毁,沈鸿毅只得让五名侦察战士率先渡江,联系当地地下党同志来寻找船只。
幸运的是,这五名侦察战士在南京下关成功找到了船只。下关电厂的厂长韩德举得知后,立即派遣停泊在下关码头的钢制蒸汽船“京电号”,并提供了几艘小船帮助渡江。
然而,正当103师忙于渡江时,104师的部队也赶到了江边,开始争夺这些珍贵的船只。104师是根据上级命令准备先行渡江的,结果双方在船只问题上发生了冲突。
沈鸿毅心急如焚,因为船只是他们侦察连通过艰苦努力才找到的,而且侦察连的五名战士已经与对岸的工人建立了联系,熟悉当地情况,有利于部队的后续渡江工作。他立即向林毅汇报,要求让103师侦察连先过江。林毅听后认为此举合理,立刻修改了军指挥部的命令,同意让103师侦察连先行渡江。
1949年4月22日晚,沈鸿毅带领60余名侦察连指战员,率先登上小火轮开始渡江,晚上8时顺利抵达南京下关码头,并将部队安置在当地一个旅馆内。地下党同志也迅速派人联系,并协助侦察连进入南京。
由于沈鸿毅并未得到有关南京城的具体信息,他认为蒋介石和国民党会坚守城市,不轻易撤退。于是,他决定率领一个排进入南京,侦查敌人的防线。当他们行驶到南京街头时,发现大街上冷冷清清,几乎没有人,南京的气氛和预想的不同,显得异常安静。
沈鸿毅继续带队深入南京,在经过国民党司法院时,他们发现几名士兵正在搬运物资。沈鸿毅迅速指挥侦察员从两侧包抄,将敌人制服并迫使其投降。接着,他们继续深入,发现南京已几乎空无一人,敌人军政人员和难民大量撤离。
在林森路,沈鸿毅与五名身穿便衣的敌人遭遇
发布于:天津市鸿盛金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